外耳炎或称弥漫性外耳炎,由于挖耳恶习损伤耳道、药物刺激、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或游泳、洗澡等水浸渍,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,阻塞毛囊,有利细菌生长,是由于细菌感染而致本病,也常见于嗜食辛辣厚味之人。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、绿脓杆菌、变形杆菌等。症状为: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、疼痛、糜烂、渗液或局限性红肿、溃烂、触痛明显等。
外耳炎可分为急、慢性两类,夏秋季节多见。急性外耳炎发病急,外耳道灼热、发痒、疼痛,呈弥漫性充血、肿胀,表皮糜烂。先为稀薄分泌物,继而变为稀脓性或脓性分泌物。皮肤肿胀较甚者,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,遮蔽鼓膜,引起耳鸣及听力下降。严重者耳周淋巴结肿大、压痛,并出现全身不适。慢性外耳炎病程长,多有耳痒、少量稀脓、听力轻度减退;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,或覆有痂皮,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,有时揭去痂皮会出血;鼓膜可混浊、增厚、标志不清。
该病类似中医耳疮、耳疖。其病因病机多为风、热之邪循经上扰于耳,壅聚耳窍。
局部药浴疗法
疗方1
【成分】黄连5克,黄柏、当归、生地各10克,姜黄6克。
【用法】将药加适量清水煎煮,用文火煎20分钟,然后过滤去渣取液,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液涂搽外耳道红肿处。每日4次,至红肿消失。
【主治】各型外耳炎。
【提示】用药时用消毒棉签蘸药水,轻轻地揉擦患部,头向患侧倾斜,避免耳内进水。
疗方2
【成分】鲜野菊叶30克。
【用法】将药加适量清水煎煮,用文火煎至浓汁,然后过滤去渣取液,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液涂搽外耳道红肿处。每日3~4次,7~10日为1疗程。
【主治】各型外耳炎。
【提示】同上。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www.baquge.cc www.cwzww.com www.9kutxt.com www.shuhuangxs.com www.du8.org相邻推荐: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 翻译:中西诗性话语交融的家园 宋初政治研究:以皇位授受为中心 王储班:继承规则 妃常为贼:扑倒压寨相公 儒世道皇 员工情绪与管理 奇特的中国山水名城古迹故事 非凡保镖 风镜之国:海王物语 名门嫡女 重生为妃:庶女遮天 失忆的超级高手 绝世邪神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政干部读本 妃常妖娆:冥妃倾天下 苍崎家的魔法使 网王之舞动的天鹅 凤染君策 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